香港《南華早報》9月22日文章,原題:從達·芬奇到喬治·盧卡斯,中國敦煌的神話和魅力永駐 美國漢學家史瀚文(Neil Schmid)認為,敦煌數個世紀以來一直歡迎著經絲綢之路來中國的西方商人,現在亦能為改善中美關系提供“完美平臺”。史瀚文是第一位受聘于中國敦煌研究院的全職外國研究員。自2018年加入敦煌研究院以來,他在莫高窟度過了無數個小時,被其中的宗教和文化多樣性深深震撼。
史瀚文說,敦煌文化中“并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的某一種文化或宗教”。敦煌文化中甚至有基督教的痕跡。敦煌可成為中美交流的橋梁。當西方人聽到敦煌時,會激發其好奇心,而且會發現敦煌文化并非完全是陌生的。
史瀚文近期在莫高窟探尋中發現了一幅像達·芬奇名作《救世主》的壁畫,且該壁畫創作時間比《救世主》早500年。這一發現再次說明敦煌藝術蘊含著“穿越時空的多元文化”。
史瀚文和同事今后幾個月將為知名導演喬治·盧卡斯旗下的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提供敦煌相關內容。史瀚文說:“盧卡斯是個了解敦煌價值的人。”博物館擬于2025年在洛杉磯開館,展品包括莫高窟洞窟的復制版。
史瀚文在上世紀80年代首次來到中國,他見證了中美關系的起起落落。他堅信,在當前中美關系處于低谷的情況下,加強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必要”。他認為,許多人是因為西方媒體對華負面報道才不來中國的。他說:“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。”他打算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展示自己在敦煌的研究生活。(作者西爾維·莊,汪品植譯)
(責任編輯:富博)